- 支付寶給用戶挖坑道歉就夠了?監管機構應處罰
- 2018年01月04日來源:中國青年網
提要:支付寶改正了、道歉了,事情到此似乎已經告一段落,或許很快就會有新的輿論熱點搶走這件事的風頭。然而,我們卻該追問:對于誘導用戶簽約這種嚴重失當的不良營銷行為,難道只要道個歉就能輕易被原諒嗎?
新年伊始,一股“曬支付寶賬單”的風潮,突然席卷了人們的朋友圈。作為國內主流支付平臺,支付寶推出了一項為每個人在2017年的消費制作一份漂亮賬單的功能。
這份賬單在總結上一年的同時,還會“貼心”地為每個用戶生成一個“2018關鍵詞”。很快,這個設計精巧、構思絕妙的營銷手段,就成功吸引了廣大用戶的注意力,成了最熱門的社交話題之一。
然而,在人們到處分享自己的賬單,進行社交狂歡的同時,卻很少有人留意到:看似“貼心”的支付寶,居然在這項功能中,給用戶挖了一個“大坑”。
直到1月3日,律師岳屾山在網上提醒廣大用戶注意,人們才如夢方醒。
原來,就在我們打開賬單的同時,屏幕上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落里,竟藏著一個“我同意《芝麻服務協議》”的勾選項目。
并且,在這個勾選項目上,支付寶還“體貼入微”地替用戶提前打好了勾,誘導用戶同意讓渡個人信息。
支付寶的這場營銷之所以能夠大獲成功,就是因為對用戶的喜好和需求相當“貼心”,然而,就在用戶高高興興地和朋友們分享一下自己的網購成果時,哪里想得到,自己的個人信息,已經在不知不覺之中,被授權給了支付寶使用。
本來挺開心的一件好事,卻變成了給人添堵的煩心事,實在令人憤慨。
支付寶賬單的“貓膩”曝光之后,輿論對支付寶展開了口誅筆伐,岳屾山律師那條提醒用戶注意的微博,一天之間就獲得了12000多次轉發。
人們的憤怒帶來輿論壓力,1月4日凌晨,支付寶公開對此事做出了回應。
在回應中,支付寶表示:他們設計這一功能“初衷良好”,但方法“愚蠢至極”,表示他們已經取消了默認勾選的做法,并對這起事件造成的影響表示“深深的歉意”。
支付寶改正了、道歉了,事情到此似乎已經告一段落,或許很快就會有新的輿論熱點搶走這件事的風頭。然而,我們卻該追問:對于誘導用戶簽約這種嚴重失當的不良營銷行為,難道只要道個歉就能輕易被原諒嗎?
且不說這個道歉閃爍其詞,充滿“初衷良好”之類的自我辯解,就算再真誠的道歉,難道就能抵消支付寶欺瞞用戶的過錯嗎?
支付寶的道歉,不論有幾分誠意,都不能真正解決用戶關心的問題,即自己的個人信息究竟會不會被濫用,自己的知情權會不會在不知不覺中被互聯網巨頭奪走。
而支付寶這次的作為,無疑起到了很壞的示范作用。
事實上,這種“悄悄替用戶勾選同意”的伎倆,在互聯網營銷領域,幾乎已經成了一種爛大街的手段,被不少“流氓軟件”采用。
但是,支付寶作為本領域內的標桿企業,本該建立起更高的企業道德標準,使用“流氓軟件”的慣用伎倆,只會讓互聯網營銷的環境變得更壞。
許多警匪題材老電影里,都會出現這樣一句經典的臺詞:“如果道歉有用,還要警察干什么?”對于個人信息的被濫用,我們也該送它一句:如果道歉有用,還要監管機構干什么?
對于類似行徑,監管機構應當果斷出手,及時處罰,立下“欺騙用戶者必遭懲處”的規矩,如此才能還廣大用戶一份安心。